文章本天成,妙手偶得之。对于我来说,《风乎舞雩-元大都踏查记》一书就是得之幸运。既然有幸,就乘兴读,也乘兴写。
书的腰封上也是开宗明义,写的就是元大都,是从历史角度诠释北京城。
书的卖点看点也就是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的北京中轴线。特点是以“踏查”的方式去印证去实证去解说。欲察其书,先观其人,也就是作者。
展开剩余82%没成想的是,作者李零居然是河北人,而且还出生在邢台。而这正戳中了我的内心“乡愁”情结。从而与该书有了更多的亲近感,以及邂逅和缘分。
要知道“北京中轴线”以及元大都的设计者刘秉忠及其开凿通惠河,解决了大都漕运的郭守敬也是我的邢台老乡。
也就是说,北京城、中轴线的肇建者、始创者和中轴线的研究者、该书的作者以及我这个读者,竟然有这么奇妙的联系。当然了,也就有了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。
好之者不如乐知者。李零教授作为老北京,是以春游的放松,以玩的心态,看似是在无心无意,实则是苦心孤诣的来丈量北京,也在求证实证大都的前世今生。
首先,他不拘泥于成说和定论,而是以亲身体验来“自说自话”,自证其说的。你不一定被说服,但是肯定会受启发,会受益。比如:我理解的中轴线是串联元大都主体建筑的一条南北轴线,而不是沿旧鼓楼大街,按几何划分画出的大城平分线》。
等等。他是一以贯之,按照自己“踏查”的结果,也即我手写我心写我脚,是眼见为实,也是脚踏实地。
是以体验式叙说中轴线、大都水系和大都50坊的,真的是“大地文章”,也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。这是本书的一大特点。
再者,有感于其做学问的方式方法。用李零先生的话就是,考古学的方法就是“拼图、卡位”。要花时间,一块一块,去拼去卡,还要允许犯错误和改正错误。也就是“错误是真理他爹”。典型如:关于中轴线的文章是反复修改逾百遍。真是应了胡适先生的话,怕什么真理无穷,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。
李零先生或许是感受到了这种欢喜的。如同这种艰辛我们无法感悟,也无法临摹一样。李零先生成书后的喜悦,我们也是很难感同身受的。只有身临其境,才能感知一二啊!
第三,该书为了更好的阐释老北京的情景、场景和风景,是勾画了许多的示意图,钩沉了大量的历史图片,非常的珍贵,也是非常难得。有图有真相,百闻不如一见。有了这些图片或者是示意图,历史一下子就站了起来,就鲜活了。比如:在“元大都五十坊考”章节,虽然有详细的叙说,但是看的也是如坠五里雾中,及至看到示意图,才稍有明晰,有了点条理。书中引用了大量的1900年的照片,而且在编排上是,同一建筑物古今图片分列左右页进行对比,真的是沧海桑田。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。
等等,
总而言之,这本书是踏查的游记,但是目的性很强,那就是探幽探源求真,尽最大的限度和可能复原或者是溯源历史的真相。最起码是有例证的,或者是合理推理的景象。而绝不盲从,更不人云亦云。是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。但是实话实说,这本书不是通俗读物,而是学术研究。因为书中有许多的历史文献,涉及地理、文献、历史、宗教、易经等诸多方面,比较高深,也比较晦涩难懂。
所以说在读的过程中,笔者谈不上是“悦”读,而是在硬读。有看新鲜找趣味之嫌,是看北京的成长史和进化史。一言以蔽之就是,在以古通今。比如:了解了金水桥、什刹海体校的前世今生,知道了“咸宁坊”取《尚书》“万国咸宁”之意。等等,很长知识长见识。可以说,我也是囫囵吞枣、懵懵懂懂的读下来了。虽然是挂一漏万,但是我还是惊诧于作者的知识储备,也感叹于自身对首都的知之甚少。虽然“踏查”过多次,但都是熟视无睹。
玩也是学问,玩就是学问,看似是用轻松愉悦或者是揶揄幽默的方式,甚至是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对待学问,但实际上是生活即学问,处处即学问,需要的是发现的眼睛和探索的欲望。关于中轴线等,该书是一家之言,而非是一“佳”最佳之言,不一定是最正确、最权威的,但是该书是“踏查”的,很实在。
这本来是一个书评或者是读后感,但是我更愿意以“读厚”命名,因为是越读越厚,厚的是知识,更是启发。
发布于:河北省